今週刊六月的專欄中提到現在日本的好景氣集中在少數企業、更集中在東京,
例子是透過在東京新宿的酒店生意仍舊好,一瓶三萬日圓的香檳,一個晚上兩瓶三瓶接連的開著。可是到了札幌酒廊生意就清淡的可以。另個例子是東京有許多餐廳照常大排長龍,而成衣品牌UNIQLO,甚至在新宿等第新開了三十來家店。
同樣的經濟、同樣的人民、同樣的文化、同樣的語言,時間每天照常的運作,有人餓的沒有飯吃只好犯罪,卻也有人照樣生意興隆,那究竟是什麼造成這樣的差異?
每個時代都有那麼幾次的洪潮,像是世界戰爭的爆發、像是經濟進入大低潮的年代等,很多人是這些襲擊而來的大浪為災難,於是,消極、失意、無奈的躲避著但求安飽;有人卻將其視為再難得不過的機會,當大浪打來之際,輕輕巧巧的先向後閃避,接著出其不意的揚起風帆,閃過緊接而來的第二次、第三次大浪,直到行駛到平靜無波的水面為止。她們憑藉著是什麼?憑甚麼在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的時候,卻逆向操作的往前重新出發呢?
我想是知識力,
有沒有想過,其實每天一睜開眼就有許多大大大小的訊息進入腦中,可是同樣的訊息,卻可以運用經過訓練的方法得到不一樣的看法,舉一個我的例子,
不少人問我對於桃園的房地產的看法?說老實話,我實在不知道桃園房地產究竟買在哪裡會大漲。有些人覺得是南坎近交流道那區間,因為看好日後南坎可以成為大台北生活圈的一個衛星中心;有些人覺得應該是中正藝文特區,因為那裡日後生活機能會很好。對我來說,都可能是對的,但其實我也不那樣在意。因為我在意的不是哪裡的路段會大漲,我在意的是整體台灣景氣何時會復甦?其中背後會牽動著兩個影響我投資的關鍵:
1) 銀行房貸的利率變化
2) 桃園龜山工業區的景氣
我所在意的是長期投資報酬,著眼於長期非工資所得的累積,並非短期的買與賣之間的價差。因此,我關心的是景氣的波動是否會影響工業區的廠商?於是趁著地利之便,沒事就會在工業區附近繞一繞,了解又有哪家公司擴廠?哪家收了起來? 這會影響我要不要繼續在附近投資套房生意,以及套房的定價策略要不要做調整。
另外,整體台灣經濟景氣與政策的走向,則會影響銀行房貸利率的變化,這會讓我思考目前使用的財務leverage策略要不要做些調整。
於是,當電視開始紛紛播放出失業創新高但是房貸利率也創新低的新聞時,我所見到的不是房地產景氣會變好的訊息,而是,需要更謹慎的研究 是不是要調整套房價格策略?因為,失業率創新高的新聞會讓目前有工作的人更不願意輕易的消費,尤其是對於高單價物品的花費,像是房地產、購車等。想當然爾,政府當然會出面干預,說什麼也不要讓房地產直直落(想想日本的失落10年是怎麼兒來的?第一步就是房地產下跌),於是房貸低利率等政策就出現,但能夠在此刻消費的人,除了口袋有一定深度的人外,多數的人都是將錢留在口袋中。
有人戲稱這是一種[殭屍行情],因為房貸利率低,賣家不願意便宜賣掉,反正現在房貸利率低就先撐撐看,而買家因為景氣不好,也不想要當冤大頭出高價,雙方呈現一種無交集的狀態,很像是殭屍般的好像會動,可是卻是死的。
而我在這樣的情勢下看到的卻是,租賃事業可能還有空間?因為,買不起房子的人變多了,只好租房子。但是,租金部份卻開始要做調整,才能夠很迅速的讓空出的房間租出去。另外,就是要如何在現在繼續買到新的投資標的?
回到知識力,當你少了知識力去輔助分析,你看見的可能會是負面沒有價值的恐懼,可是當你有了知識,你見到的會是正面有價值的機會(可能仍會恐懼,但是這是恐懼即將要來到的成功)。
請大家記得,現在的時代已經不像過去,不會再有那種一套武功走天下的工作存在,每個人都需要時時刻刻不斷地檢視自己,讓自己越來越靈活,充滿著智慧,因為知識會創造力量。
最後分享一段我非常喜歡的話給大家,
那些抗拒改變的人,其實是害怕自己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