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發生了兩件事情給了我很好的機會教育,兩件事情看似不相關,而其實很有關聯。

[事件一]
參加了YWCA國際事務培訓營的訓練約一個多月,因緣際會的被分配到以學生為主的小組中(10多個學生+4個在職),除了聽講外,我們有不少小組討論與撰寫計畫的機會。因為培訓營是透過自身主動申請學習加入而非被迫於學分設計或工作需要而生,因此,每個人參與的動機與渴望得到的結果都不盡相同。你的參與表現為何不會有人去打分數? 你也不會因為表現好而得到什麼獎賞? 這樣的結構下所產生的小組除非理念相同、學習付出動機強烈,否則就是一團散沙。

很榮幸的被選為小組長,負責居中協調的工作,也因此得到了以下我想要說的機會教育。

在幾次工作分配的確認與六月底樂活文化體驗坊路線的設計,我從小組員的回饋中感受到兩個衝擊: 積極度與程度(小組中仍有幾位同學表現的非常棒),往往一個議題透過email被丟出,回應的人零零星星,更惶論要真正有投入去做或付出的人。我從中看見自己兩個內在的issue,

"沒有耐心也不喜歡與只會說不能夠有行動的人相處",
"厭煩總是找理由找藉口(即使藉口很合乎常情)卻不能夠付出的人"

因此,曾經因為完美主義作祟的想要徹底放棄、不參與這個團體,我當時曾經這麼想: 天,真想加入某某小組(因為那組積極投入也很菁英文化)或者 究竟有沒有意義參與這樣的訓練營? 曾經反省是不是也需要承擔部份小組向心力不夠的責任? 只是後來我在小組討論上會變的比較迅速且專斷,因為其實也懶的去聽道不相為謀的人所說的話。 

因為我不是那種會直接點名誰誰誰不好的人,多數時更是衝突迴避者,所以,我知道我需要找另個出口來解決眼前的問題。

[事件二]
工作上被分配為某彰化經銷商的大哥大,主要工作內容就是連續兩週先行南下經銷點訪談並且溝通公司想要deliver的事項,接著將在實際訪談中所見的帶回公司檢討。

以前擔任策略規劃部門經理時曾經很積極熱情的安排拜訪經銷商,當時的心態是想要透過經銷商瞭解更多來自顧客面市場面的訊息,以彌補只是坐在辦公室透過市場調查或雜誌訊息或二手的聽著品牌經理分享的資訊上的不足與偏頗,更不定時和老闆爭取要主動去拜訪經銷商。後來越來越興趣缺缺,原因在於 - 都在反應牌價 或者 產品配備的問題,而那些問題點卻不是我所負責或能夠立即改善的點。

因為太想要有所表現卻被眼前的問題挫折,然後,就掩起耳朵假裝沒看見問題。 我鄉愿的很。

這次的經銷商拜訪,一如往常的仍然收到不少來自於價格與配備的建議,只是,我收起了"我也無能為力的心態",心裡頭想的是,"我該怎樣讓公司聽到這些聲音?" 或 "有什麼好方法可以幫助公司與經銷商更團結走在一起?" 或 "感謝經銷商仍然不厭其煩的給予我們指導與建議"。

透過這樣心態的轉變,在與經銷商的互動上很順暢,當然,這次拜訪的經銷商算是優質經銷商,不僅我們建立了公事上的關係,更有了朋友的互信基礎。

回到公司後,我決定堅持著做著自己,那就是 - 不放棄的再和內部溝通,然後盯著問題點直到有進展,如同經銷商不厭其煩的將他們所見的問題告訴我一般(相信他們一定也和不同來自福特的同事說了超過不下數次)。於是,我不再謹守著之前的本分,我跨越到了車輛品質的問題,我也讓內部聽見有關配備的聲音。

回到事件一,我用著相同於事件二的態度去找屬於問題解決的出口(取代消極的想要放棄的念頭),於是我不論多麼疲憊堅持的做著想要做的事情,於是我仍參與上課的課程,我獨立的設計了自己想要規劃的路線;我不讓別人的表現影響我想要學習想要精進的態度,我更不讓自己用著工作很忙碌而藉口著不能去參與。我想要做我自己,我想要讓自己先變好再求能否影響其他人,如果不行,那也沒關係,因為我已經至少做我自己該做的事情。

在一開始時,我的態度反應在兩件事情上都是求好心切,但若不能夠求好就想要直接完全放棄。放棄後的我所呈現出來的消極卻又不能夠被積極的我所接受,結果就落入鄉愿的不想、消極的敷衍、抱怨的自己的無間道中,

現在的我不時就拿出Janny和我說的: 開心也是過一天,不開心也是過一天。

雖然仍然有不少事情沒被處理的妥善(像是準備Toeic),但我不會輕易的放棄,我會堅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nedith 的頭像
    monedith

    路走到底了,就轉彎。

    monedi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